是的
其實 母親才是那個需要被照顧的人
當一切充突及不當的要求產生
大多只說明一件事
就是那個受傷的不安的家人
企圖表達這樣的一個負面感受
偏偏我們都在母親身上尋找認可、安撫和自信。這是所謂理想母親的迷思
當我們成長時,我們要求母親日復一日不斷給予這支,遭受壓力時則要求更多。然而無論是何種感受,我們都無法爭脫身母親生理與心理上的緊密關係,最後還是會回到母親身旁, 希望她對我們的努力給予支援、鼓勵,並祝福。
我們那麼渴望母親的認同 幼小的我們便懂得悉心討母親的歡心, 長再大仍希望母親過得快樂、自在。
即使我們已離母親的保護和掌握,母親的認同卻仍是我們對自己持正面看法的要件。如果遭到母親的反對,無論兒童或成人,對自我能力的肯定和客觀看法均將流失。
一如多數母親反對年幼的女兒做出大膽冒險的舉止 .女兒認為安分守己、不再任性才是使母親快樂,自己獲得稱讚,但女兒大膽勇敢的 特質並未消失,卻因此化明為暗。
等女兒稍長,對母親平時表面的認同較淺時,這些不被母親認可的特質便可能凸顯出來,迸發出勇敢的自我,再度探究外邊的世。在反抗母親告誡的同時,女兒也許真能獲得某種滿足,但接下來會如何呢?
佛 洛依德(Sigmund Freud)會用「強迫性重複」(the repetition compulsion)的觀念來解釋這種行為,不論那經驗有多麼痛苦,需要重複某些受挫經驗正是這類行為的特色。佛洛依德相信在面對眼前境遇時,會潛意識 地尋找並複製過去未獲解決或克服的衝突。他把出,重複行為便是一種控制殘餘衝突企圖。面對母親迷宮,很顯然不能以此方式控制問題,而是接納新的想法、產生 新的了解,並接受實際而非幻想中的母親,方為解決之道。
但怎麼做呢?
對於已經成年的人我们必需思考如何在單純的正面鼓勵和負面影響間找到一線自救的生機。
事實上,由 於以前走過這條路,妳可以讓自己正確地避開路途中的坑洞。
通常要知道
1.這只是她慣有的反應方式罷了。
2.妳得到了母親所能付出的偏袒、關切以及建議
3.雖無需遵循,但她的建議卻是出於善意。
於是這個正負主導權就巧妙的被移教到下一代的手中
如果是看出了這點 那麼解決的答案也就乎之欲出了
不過說的簡單
要實際運用生活中著實不易
一定經過反複練習和實驗才可驗證這科學又哲學的過程
----------------------------------------------------------------------------------------------------------------------
經驗一些奇特個案后
我不得不反思 其實我在教學中也發現類似的有趣情形
也許在某個文化基礎下延伸出的師生關係之類的
有些人真的很喜歡聽"不"
也就是希望我很強調不能作什麼動作 並希忘我多說不要做什麼或一定要作什麼
其實 這在瑜珈中跟本不會有一定的答案.多數重點會放在該怎麼作而不是要或不要作什麼,
不過因為一再的流傳於非專業或一般狹隘的經驗法則論點中
才讓所謂的門派之爭大行其道
不論你用那種方式 結果通常都在一再碰撞試驗後自然的發生
我的試驗裡用過簡單又最沒用的東西-就是逃避
留言列表